夏日的哈密,风景如画、瓜果飘香。
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的沃土上,处处涌动着团结和谐、发展建设的热潮。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参观旅游、感受悠久多元的文化魅力,一家家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一个个城市更新项目稳步推进,一项项便民举措落地实施。瓜乡大地各族儿女携手并肩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民族团结的石榴花开遍天山南北。一幅幅美丽幸福的画卷,描绘着哈密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文化传承 同心浇灌“石榴花”
哈密作为历代中央政权经略西域的重要支点,自古以来,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根系,“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内在基因,经历千年的沉淀与积累,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左宗棠。(资料图片
144年前,左宗棠以“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的豪迈气概抬棺进疆、坐镇哈密,运筹帷幄、收复疆土,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播下劫后重生的希望。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修水利、广屯田、筑道路、兴商贸、植桑柳、办教育,福泽一代代哈密各族群众。
历代哈密回王大力支持参与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统一管辖,促进了新疆同中原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康熙以“哈密瓜”命名哈密回王所贡地产甜瓜,并载入史册,是清朝对新疆有效管辖和治理的象征,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各民族团结的根脉,文化传承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归宿。
左公柳、左公渠、左公碑、左公鱼、哈密左公文化苑……哈密人感念左公、情系左公,将左公印记融入城市风貌、市民生活、文化空间、文旅业态,用一座城讲好左宗棠故事,充分释放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效应,涵养了市民品格、涵育了城市品牌。
大型舞台剧《左公柳》《伊州长歌》在舞台上完美呈现;“千人麦西来甫”在哈密震撼上演;瓜节系列活动之“唱着甜歌来哈密”民歌演唱会倾情上演,来自内蒙古、广西、山西等省市及哈密本土歌手唱响瓜乡大地,上千名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共同展现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研学团成员正在哈密市文博院(博物馆)参观。融媒体中心记者 公伟摄
哈密市文博院(博物馆)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基地之一,每日进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馆内收藏有原始社会至明清时期的石器、青铜器、陶器、木器、毛纺织等文物5.9万余件。同时,开展展陈提升行动,昆吾西迁、彩陶西渐、中原文化的传播……持续取得的考古成果展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回响,让全国各地游客更加全面直观地了解哈密各个历史阶段民族、文化的融合及发展演变。
哈密游客宗容宇说:“通过参观让我深刻认识到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哈密自古以来就有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根脉,早在先秦时期,新疆就与中原地区交流密切,中华文化就在这里扎根。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满族,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我将争做民族团结的典范,讲好哈密故事、讲好新疆故事。”
“近两年,我们参观量达到近40万人次,进一步增进了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哈密市文博院(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张丽说。
哈密市在“凝心”和“铸魂”上持续用力,以文塑魂、以文养德、以文润心、以文聚力,引导各族群众自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者、建设者、捍卫者。目前,哈密市已建立哈密市文博院(博物馆)、左公文化苑、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馆等12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汇聚力量 同心共育“石榴籽”
1987年7月,特大洪水冲断兰新铁路,1.2万名旅客滞留在只能容纳300人的哈密车站,哈密各族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倾囊相助,“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哈密精神传誉全国。
今年2月,哈密寒潮天气使4万名返疆旅客滞留在风雪路上,哈密各族群众依旧用心服务,无条件安置滞留旅客,哈密精神再次迸发大爱无疆。
2月17日,在伊州区乌拉台乡乌拉台村村民努尔海霞·乌拉英家中,滞留旅客梁丽一家品尝奶茶和哈萨克族小吃。 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文堃摄(资料图片)
今年7月,因受四川、陕西等地暴雨天气影响,使上千旅客暂时停留哈密,哈密各族干部群众邀请大家走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馆、哈密左公文化苑等景点参观旅游,感受哈密的甜与蜜。
安徽省淮北市游客刘坤说:“哈密是一座甜蜜的城市,更是一座温暖的城市,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各民族互帮互助,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哈密。”
“阿姨,上楼的时候慢一点,天太热,多喝点水!您和叔叔有啥需要帮忙的再给我打电话……”在伊州区西河街道惠康园社区美林居小区里,58岁的出租车司机衣沙克·衣米提像往常一样,一边免费接送去医院就医的79岁居民刘高霞,一边像家人一样叮嘱着。
14年来,衣沙克·衣米提热心帮助小区里的独居老人、残疾人和家里有紧急情况的邻居们,在他的带动和影响带动下,辖区很多居民也参与其中。衣沙克·衣米提不仅是“助人为乐”的参与者,也是哈密精神的践行者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者。每天,在惠康园社区都会上演这种邻里互帮互助,居民相亲相爱的场景。
伊州区西河街道惠康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吴淑娟说:“这几年来,社区先后选出各类先进典型178人,结成最美邻里324对。现如今社区已成为各族群众团结友爱、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团结家园。”
出租车司机衣沙克·衣米提免费接送社区老人就医。融媒体中心记者 公伟摄
立好“风向标”,同心同向聚合力。哈密市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一进”,着力增点延链扩面,实现区县有品牌、乡镇有特色、村村有亮点,目前公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4个、自治区示范区示范单位27个、共创建示范区示范单位330个。
互促共富 绘就团结同心圆
这两天,每当太阳西斜,阿勒屯古街上就热闹起来,各种美食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商户们热情的招呼声此起彼伏。作为第四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和“哈密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的伊州区回城乡阿勒屯古街,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
哈密游客张振民说:“在阿勒屯古街里可以看到十二木卡姆展演和民族刺绣作品,非常有文化气息和民族特色,还能品尝各类美食,感觉太棒了。”
在阿勒屯古街,有一家叫“古街新疆菜”的餐饮店生意十分火爆,店里招收的员工来自多个民族,大家相处和睦,像一家人一样十分融洽。“老板对我们很好,一个月工资4000元,我们在一起工作团结友爱,相处很愉快。”员工叶迪力·哈力木别克说。
游客在阿勒屯古街游览参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瀚麒摄(资料图片)
餐厅负责人马建忠说:“近几年政府对阿勒屯古街进行了升级打造,我们在这条街侧道又开了第二家餐厅,可以为全国各地的游客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如今,集美食、购物、民俗文化体验为一体的阿勒屯古街已成为哈密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成为各民族文化汇聚交融地。
在哈密这片富饶的土地,不仅孕育了甜美的哈密瓜,更滋养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和谐共生。在伊州区花园乡艾勒克村双季哈密瓜种植大棚前,哈密市前瀛农副产品合作社负责人郭子杰正在给村民详细讲解哈密瓜采摘前的要点。
艾勒克村村民田祥辉说:“我已经在合作社工作三年了,天天和周边村的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各民族,还有来自云贵川等地的外来务工人员一起工作,每月有6000元工资,大家一起生活、一起打工挣钱,干得都很起劲。”
在哈密市前瀛农副产品合作社现有双季哈密瓜种植大棚里,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除草作业。融媒体中心记者 公伟摄
哈密市前瀛农副产品合作社现有双季哈密瓜种植面积2000多亩,每天合作社都会吸纳50至100名周边村村民打临时工,平均每个村民年收入可以增加两万至两万五千元。合作社负责人郭子杰说:“哈密瓜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让我们合作社收入增加了,还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劳动和生产,实现了共同富裕,也充分展现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河南省对口援疆企业中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牧民”订单经营模式,带动当地两千余户农牧民从事骆驼养殖,全市产奶骆驼达到24000峰,骆驼产业链带起一个响当当的发展共同体。新疆疆纳矿业有限公司、新疆广汇能源集团等企业探索形成就地就近就业新模式,带动当地就业、经济发展和地方税收,让放羊娃转变成为现代产业工人,让居住的土坯房变成为现代的楼板房,形成了一个个经济共同体。
近两年,哈密市召开“哈密能源之问”大会,把哈密富油煤、风能、太阳能等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创新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以能源解码各民族共同实现的互利共赢;成立能源算力融合(哈密)研究院,建成哈密(伊吾)融合算力中心暨“三网合一”算力示范项目,让各族群众充分享受到数字时代带来的福祉;成功入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名单,与乌铁集团、吉泰物流、山东港口物流集团等开展全方位战略协作,推动现代物流与一二三产协同联动;加快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建设步伐,成立“全国哈密瓜高质量发展产业联盟”,累计培育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构建哈密瓜、葡萄、红枣、牛羊等8条农业产业重点链……
哈密城市更加宜居宜业。融媒体中心记者 普拉提摄(资料图片)
哈密的高质量发展让“东大门”成为连接疆内外产业发展“共赢门”、也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融情门”。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如今,漫步在哈密的大街小巷,处处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温暖情景,哈密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手相牵,守望相助,凝聚团结奋斗合力,共同绘就瓜乡哈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和美画卷。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